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航空航天集群是江苏在“1650”产业体系中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之一,总产值已破1200亿,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聚焦大飞机配套系统与部件、航空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航空材料、机载系统等多个方面,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请关注“新苏经略”本期专题:聚焦江苏航空航天产业。
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江苏加快苏州实验室、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中航机载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在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高温合金、高性能碳纤维、基础零部件、空天动力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在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方面,全省支持航空航天装备企业加强航空航天产业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优先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江苏还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做强产业链优势环节。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当一所高校、一座城联袂众多行业龙头企业,面向航空航天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书写出何种画卷?今年6月,在第二届航空航天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中,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概念验证中心等5个公共服务平台揭牌、“航空器分离式应急数据记录系统”等3项产业合作项目签约、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签约……促成这十几个项目落地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市、南京市六合区共建的南航国际创新港。该创新港位于产业科技创新港航空航天产业片区,主要承载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南航校地合作项目,建筑面积共19万平方米,有21栋标准化厂房,软硬件齐全。3年来,创新港依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资源及与众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六合区引入一批航空航天产业关联项目,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50余名。“此次签约的航空器分离式应急飞行数据记录系统,着力通过黑匣子的自主研发,为低空飞行安全保障、直升机应急救生、空中投送技术等产业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创新港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未来,南航将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落地创新港后,六合区还将给予运行经费和设备经费支持。南航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探索,与南京市、六合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布局遥相呼应。2023年,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增幅超过30%。创新港所在的六合区,是南京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航空航天产业的重点板块。“航空航天作为六合重点谋划的未来产业,将聚焦通用整机、大飞机配套、航发、高端装备制造、航天和低空经济六大领域重点发展。”六合区相关负责人说。3年多来,创新港致力打造高端人才引育高地、科技创新创业港湾、体制机制探索特区,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初显,已引入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引进培育73个人才和产业化项目,不断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港将不断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供给,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南航校长姜斌说。创新平台搭建、创新活力奔涌,也让南京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未来可期。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希望与南航及龙头企业继续深化交流合作,积极抢占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关键赛道,通过合力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合力引聚一批头部企业、合力转化一批科技成果,谋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1000多个零件、5万多颗铆钉,通过数字化装配,实现精准定位,有序完成安装作业。今年1月,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内生产繁忙,欣欣向荣。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架机身长达14米、翼展22米的大型5吨级无人运输机整体机身部件正式下线,并投入试飞试验阶段,这一目前为止体积最大的物流无人机机身部件获得2023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是指经过创新,其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国际或国内首台(套)高端装备。2023年江苏省工信和信息化厅认定了76个省级首台(套),航空航天领域一共认定5个,其中2个省级首台(套)花落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园,继助力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为国之重器烙上鲜明“镇江印记”后,镇江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又增添了一抹亮彩。“这款无人机是为智能无人航空物流领域需求研发的,我们负责承制机身部分,机身体积虽然大,但是‘体重’相对来说很轻。”航天海鹰副总经理盛毅介绍,以前无人机的材料都是金属的,而现在用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它的密度是铝的1%,强度是钛合金的2.4倍,所以这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油,载更多的货。”“实际上我们真的很感谢大飞机这个产业,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复合材料领域建立了中国复合材料制造的标准,所以我们才能在材料应用上不断突破。”盛毅说,十多年来,航天海鹰一直配合中国商飞,为大国重器C919的研制提供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所以在复合材料应用上真正掌握了“金刚钻”,“大尺寸的复合材料一体成型,这是我们的‘撒手锏’,同时,我们也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带到了工作中,这项首台(套)有一半的研制工作是在凌晨完成的。”历时半年多取得创新突破,航天海鹰首次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无人运输机整体机身部件,目前这架无人机起飞重量是5吨,在平原地区可载重1.5吨,在高原地区可载重800公斤。这一首台(套)重大装备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打造“低空数字产业经济带”,推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高质量发展。

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应用在了飞机内饰系统上,由菲舍尔航空部件(镇江)有限公司设计、生产及验证的新舟700(MA700)飞机驾驶舱内饰系统,打破核心技术壁垒,实现了复合材料在飞机内饰的生产应用技术上的自主可控,这款产品也因此获得2023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在复合材料应用上,我们把安全裕度从0.8逐步降到0.5,要求非常精准地把控它的重量和力学性,两者兼顾。”在菲舍尔航空部件(镇江)有限公司静强度实验室,设计研发部设计室强度组主管郭响成带领团队,基于适航规章条款要求,完成了驾驶舱产品最严苛飞行载荷工况下的静强度试验并取得成功。安全裕度是材料的表征强度的一个核心参数,当数值大于零时,表明产品基于载荷工况下的强度性能是合格的,但安全裕度数值过大意味着产品设计的强度性能过高,这意味着所用材料偏多,有减重空间。“在航空航天领域,一克重量相当于一克黄金,飞机越轻越好,所以在严谨的前提下,我们要把轻量化设计做到极致。”菲舍尔总经理王磊介绍,这款飞机驾驶舱内饰系统从设计到下线,历时四年多时间,首次全面启用复合材料,相比原有的型号,减重约30%。目前生产交付的三架内饰系统已经全部投入新舟700飞机制造。新舟700飞机是西飞集团公司研发的新型涡桨支线飞机,是以参与全球同类飞机高端市场竞争为目标的新生代机型,已进入试飞试验阶段。在镇江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镇江经开区激荡着创新浪潮,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朝夕争新、满眼生机。以首台(套)重大装备为代表的航天利器层出不穷,铸造成“镇江力量”,助力逐梦苍穹,同时也推动着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向“新”而行,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正发展壮大,以创新引领产业强市为路径,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9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启卫星(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第29星、30星、31星、32星发射升空,4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无锡高新区企业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该组卫星物联网载荷主要参研单位。该组卫星发射入轨后,仅2024年,屹信航天已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助力卫星物联网全面发展,可谓低轨物联网载荷领域当之无愧的“小巨人”企业。全球航天发展的焦点,来到低轨——这个距地200公里到2000公里的空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卫星。低轨空间,是一片“先到先得”的产业蓝海。屹信航天的产品在行业内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在本次发射的4颗卫星中,屹信航天研制的卫星物联网载荷产品,实现地面终端数据采集、多终端通信功能,产品涉及的星载天线、射频电路、数字电路、软件算法均由该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具有并发信道数量多、系统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屹信航天成立以来,深耕卫星物联网载荷的研发与制造,专注基于新器件应用、新算法攻关、新工艺开发的创新思路,守正出新,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卫星载荷的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设计。屹信航天总部落地无锡高新区至今,累计交付宇航电子产品已超500台套。公司卫星物联网载荷已应用于国内多个卫星物联网星座,每年采集、传输报文数量超百亿条。首批载荷在轨运行时间已超7年,在轨工作稳定可靠,用户反馈良好。低轨空间,这家无锡高新区科企星光闪耀。在商业卫星产业链上抢先手,在商业航天赛道上开好局。围绕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布局,无锡高新区成为全市商业航天产业“重地”:在招引、培育、扶持企业时,眼光准、服务暖、政策好,一批专注商业航天赛道的企业脱颖而出。
早在2021年10月初,屹信航天落地无锡高新区,同步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正在推进建设中。在无锡高新区扶持下,屹信航天凭自身硬科技发展迅速,先后获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物联网新物种企业等资质和荣誉,并已于2023年年初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屹信航天不是个例。在商业航天领域,由无锡高新区投控集团领投的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其可回收、可复用的液体火箭研制技术可以对标SpaceX,大大节约火箭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提供灵活发射服务,具有极高商业价值,将推动中国航天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